IMG_1811.jpg  

這個保護殼是在廟口附近的Mondadori 書店買的,不到30歐,有白灰黑三色,雖不算便宜,但我很佩服這家製造商,因為這個產品突顯了兩個技術的量產化,一個是3D printer技術,一個是將衍生設計運用在產品外觀設計。

IMG_1812.jpg   

衍生設計:這個殼具有鏤空、不規則的仿生有機外型,雖然增加了很多厚度,但因鏤空在視覺和實體上減少很多體積,所以看起來不致那麼厚重,也增加一些特別的強度。這種特徵在傳統設計和製造角度是難以達成的,它幾乎不可能脫模,也違反設計標準化的前提。以設計師的觀點,它的造型也“很難”被定義,通常會以逆向工程方式來做。但是若能以衍生設計的方法去定義,它不只變得很容易,甚至可以參數化和客製化,例如網洞的大小、連結枝的粗細和數量,因此可以產生無數不同並具有不同型態的設計,只要規範好限制,如iphone4的尺寸和需要露出的按鍵和鏡頭位置,就能用Grasshopper寫出這個保護殼的衍生系統。

IMG_1507.JPG  

   3D printer:是個比較通俗的說法,或說是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 RP),這種技術早期只用來做產品原型開發,很少用來製做大量產品,它的優點是利用積層方法來形成模型,因此不像CNC等傳統製作原型技術要顧慮進刀角度或脫模問題,幾乎可以使設計師擺脫製造工程知識的限制。自從Apple的Macbook Pro的一體成形機身開始,將CNC等原本只用於少量製作的精密加工技術導入大量量產,大大打破原本模具製造的限制和思維,其他雷射加工技術也隨之跟進,下一個可能被量產運用的技術很可能就是RP了。一旦RP的精密度、材料強度和製作速度大幅提昇,塑膠射出技術必將面臨極大衝擊。可預見的是少量多樣客製化和私人製作的可行性提高,意味著任何人都可能像擁有印表機一樣的買3D Printer,只要能取得模型數據,就能自行在家製作小型產品,像這樣的保護殼就能自已或委由3D輸出中心來製作自已想要的樣式。

小型RP成型機介紹: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68&t=2102936&last=28578235

IMG_1510.JPG  

   侏儸紀公園第三集開頭有一幕是利用RP成型機複製某種恐龍頭部共鳴結構,並能用嘴吹氣以使它發出模仿恐龍的叫聲,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那種內部中空的有機結構不用RP是很難製成的,這跟本例是很類似的狀況,一般塑膠射出做不出這種造型,這也是有機造型和RP技術相輔相成的特殊例子,或許未來會變成模式。

    但是RP作為量產技術仍有一些後製瓶頸,例如這個保護殼上仍留有許多積層留下的紋路,而這些紋路必須經過後製人工研磨才能去除,這必然增加很多成本。另外這些RP製品都是材質原色呈現,無法像塑膠射出利用模具內面表面處理來產生材質效果,也因為積層紋路使得可以提昇質感的塗裝加工變得無法進行,這些都需要RP技術再精進才能得到突破,例如RP材料色澤和更薄的積層精度。

IMG_1508.JPG  

不過還是要批評一下,這個保護殼正面保護性不夠,特別是RP材料誤差跟彈性作用下,正面朝下iPhone應該會金蟬脫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su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