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螢幕快照 2010-05-29 下午2.11.04.jpg   

    找到一個有趣的題材。有時設計研究會讓你去探索一些很基本的東西或根源,這個過程會讓你在對過去學習和從事設計的回憶經驗有很多不同的思考,或者以更宏觀的高度去看以前做過的事,我不會說因此覺得以前做的東西微不足道,而是對於自已曾參與過的更加了解,同時又得更多新的想法可以付諸在未來的發展裡。

 

    Product Architecture   大約是在1990開始有人藉由模組、組裝及機械設計觀點來形成產品結構學的概念,MIT的ME則是這個概念形成的大本營。第一篇明確定義產品結構名詞的期刋論文在1995,由 Karl Ulrich所寫,在其文獻裡沒有其他更早提到產品結構者,但可以看出形成他定義這一觀念的材料和動機。同年他在著作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中第九節也提到這個概念。Ulrich整個養成背景都在MIT ME,不過他發表定義時,是在Sloan商學院。後來由於產品結構被擴大解釋到各種軟硬體產品及其系統體系構成概念,之後對於產品結構相關的研究(1998~2005)不少是從這些廣義觀點發散的,包括DFA法、產品週期的探討等等,但key paper有限,好處是文獻上不致花太多時間。MIT ME在2004年巳經可以找到由Dr. Whitney編的產品結構課程,課程裡也引用Ulrich的概念。Whitney也是MITME人,比Ulrich早20年拿到PhD,不過沒找到他比Ulrich更早提到產品結構的紀錄。

 

    其實我不喜歡產品結構這個翻譯,因為這個名詞在搜尋上沒有辨識性,太容易跟其他東西混肴,可以跟硬體結構、生產線構成、產品家族構成、軟體產品架構畫上等號,就像“產品設計”在搜尋上沒有辨識性一樣,ME工程談產品設計的比ID多很多,以ID來搜尋還比產品設計容易找到相關論文。雖然後來有人順著Ulrich的概念發展出整合式和模組式產品結構兩個分支,但我覺得那其是同一個東西,機能和元件的對應看怎麼解釋而已。若反過來以產品建築學對我來說會更有趣,以空間通道機能的建築觀點去理解元件和之間的界面構成具體多了。

 

   雖然我在Design & Engineering組,但很多研究方向跟ME design很難區隔,其實我不太想去探討ME的部分,只是若討論到機能或性能方面的創意,ME像個影子一樣很難擺脫。畢竟我在設計學院,而非工程學院,研究貢獻預設以設計師為對象,雖然Design Studies上產品結構相關研究不少是ME或管理背景的人寫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su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