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784.jpg

    隔天的workshop主題是管理時間的設計,進行方式是先分組討論彼此的概念後再個自進行設計,指導會循環與每個人討論,我們的設計成果必需在週末提交。了解別人對生活組織和時間管理是很有趣的,因為大家處在不同的年齡和價值觀,這造成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採取行動態度上的差異。

    我蠻頭痛這題目,因為每個人對於資訊的迫切性和優先序的認定和關注的方式不同。作為產品販售的角度,當然希望設計出適用大部分人的產品,但那是很困難的,往往只能對應到類似生活工作類型的人。還在教書的時候,工作上遇到業務員,看著他們寫得滿滿的記事本,感覺自己沒幹什麼正事,不過對當時的我來說,工作本來就只有教學和設計而已,很少需要開車到另一個縣市或一天聯絡至少10個不認識的人,所以我的資訊裡很少出現陌生遙遠的地址或電話,通常只有校內開會的地點和時間,以致養成我頭腦簡單的結果。反之設計多半是長期的,只有少數月週期的檢核時間,所以立即需要採取行動的迫切資訊對我來說很少。十封email需要立即回覆,我可能只挑4封,其他忽略等別人來催。所以我很佩服那些每天處理一百件事情的人,也喜歡跟這些人工作,但我本身常常是作相反性質的事情。

   輸入和同步:這個主題也讓我聯想到我在iPhone上所使用過的記事本App,它們通常會把必要的資訊輸入拆解成簡單的選項,大大縮減了輸入的繁瑣和時間,以及充分運用觸控界面,也能夠同步到電腦上,這樣不需要輸入好幾次同樣內容到不同工具。而電腦的好處是可以進行更詳細的輸入和編輯,隨身記事本只做精簡的標註而巳。雖然這些軟體相當好用,但有時我也有一兩週沒有進行更新,理由是目前的資訊量我只需用腦就可以處理,不用額外工具協助。不過這個主題以及指導的背景大概不允許我們發展一個軟體,軟體只能是一部分,並能合理解釋可行的技術,主體應是實體產品。

new_pa28.gif

   基本上我還是以自已當做目標族群,想避免以筆進行詳細註記的輸入方式,只做簡單符號的提示,因為有時我們只需要提示就可以想起要做的事,附帶的資訊可以被忽略。這個設計只是使用者的記事工具之一或延伸,為了不需重覆輸入,另一個想法是是註記結果像QR code可透過影像解讀,藉此轉換成手機或電腦的資料。我在網路上找到這張結繩記事的圖片,它很像mental map,同時不用文字就可以對使用者喚起或建立待辦事項的概念,繩結的形式長度代表不同的意義。當然古時資訊簡單多了,沒有地址或電話這些東西,打結和以筆記事的便利在古今也大不同,因此概念不可一概而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nsu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