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螢幕快照 2010-03-04 下午12.41.36.jpg

   課程原名為  Aesthetics-Scientific Components of Harmaony and Beauty,博士院通識必選課程,5學分。,教授:Prof. Caglioti。

   授課方式:3/1~5/10,每週一跟週五,每次兩小時(1315~1515),在Leonardo校區能源工程系館上課。兩次上課之間只隔三天,所以要準備下一次上課內容的時間相當有限。

    評核方式:期末發表為每人製作一段5分鐘的影片或PPT,以視覺方式呈現從上課所領略到的美感定義。    

    課程摘要:   

   我們有兩位教授分別主講科學和哲學的部分,科學部分為一位義籍老教授,以及一位俄籍女教授負責晢學部分,他們兩人的互動非常有趣,時常有一些突兀的對立,令人不知他們到底是相識多年的默契或是第一次合作的生疏。學生同時包括工程、設計和藝術學院的博士生,近乎五十人,裡面又有一半以上是義大利人。

   這裡的博士課程名稱都很長,跟論文題目一樣,但都取得很吸引人,我很佩服他們開課或確立主題的技巧。這門課有個很具體的教學目標就是延伸博士養成的世界觀,特別是美學的部分,同時對於美學相關的研究有更好的直覺和認知。但簡單地說,這課類似設計概論裡關於造型論、機能主義、師法自然的結合,對我們的專業來說算是入門內容,只是藉由不同的出發點來重新探討我們以前所認知的美學,同時對於那些工程背景的同學有一個比較易懂的切入點。

   不過說實在的以台灣的填鴨式教育,我還真說不出來我唸了十年設計,以前有那門課或那個老師真的在教美學,不包括那些設計史或概論死背的東西。即使是現在,包括我對學生也一樣,除了少數專題適時地指點一下學生造型修正,大概也找不出什麼具體對美學的架構教學,只是自已也不好意思跟學生承認,我的美學意識大概工作了5年以後才稍微有感,而還稱不上系統。而這個課程名稱將抽象的美學試圖以實際的科學以及有架構的哲學來剖析,是很有點道理的,而且課開得很密集,看得出來教授是很有點企圖心的。所以這門課在還沒被指定為必選之前,我就很有興趣了。

   Magic or process? 教授問了一句,當然要說是process,只是義大利的產品以造型美學聞名,通常這樣的國家只會想把美學弄得更加抽象、深不可測,願意以科學或工程的角度來面對,不只得無私也得有兩把刷子。均勻(symmertry)、自我生成(selforganization)、模糊(ambiguity)是他對美學的形成所給的三個要素,但基本上在後續的解釋裡,美與生存所必要與其他物種之行為有絕對因果關係,這些行為包括繁衍、共生、食物鏈等等。但是聽到這裡為止,並還沒有令我太過驚喜的內容,當然這只是開頭而已,或許深入之後才有差異。

   www.unisofia.it    info@unisofia.it

   中間我們觀看了一段影片,是利用音樂的聲波對某些容器中經過染色的不同色彩之液體進行震盪,這些液體帶有類似醫學用顯影劑的色彩,可能利用密度差的原理使彼此互不相溶。這些液體被盛裝在大部分為方形容器中,以致波形多為矩形或格狀。聲波發自靠近容器底部或側面的音響或樂器之共鳴,例如琴絃或音箱。這些裝置播放著古典樂,隨著聲波的播放,容器內的液體隨著音波的震盪產生與音樂頻率與節拍相符的律動,這些影片是為了耳聾者所製作,目的或許在嘗試視覺是否能引發或帶來聲音的感受,使他們“看”得到音樂,當然我想先天耳聾者完全沒有對聲音的記憶,自然也就無從比對這些感知能否與聽覺相當,對於後天失聰者就容易觸發他們對聲音的記憶或想像空間。

   下次上課有個討論 Beauty saves the world,出於俄國名作家Dostoyevsky(1821~1881),就此句名言辯述正反觀點。 我對這位作家不算很了解,只知道是罪與罰的作者,上網查了一下,仍不算明白他為什麼說了這句話並且流傳至今。不過另一篇Aleksandr Solzhenitsyn對這句話的論述就讓我豁然開朗,就作為一個設計者,我當然同意“美”能夠使各種人造和非人造物,轉成各種經濟、生理、心理的價值,並且滿足我們在社經生活的各種需求,因為那也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想支持肯定論點不難,也很好奇下次討論時有哪些同學能提出反面觀點,或者教授也在觀察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ensukai 的頭像
    kensukai

    米蘭設計留學日誌

    kensu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